自我同一性——寻找内心的“千寻”
2019年6月21日,宫崎骏在2001年的作品《千与千寻》时隔18年在中国上映。可能很多朋友都已经在网络上看过,不过这并不妨碍大家去影院重温这部电影,而且不同年龄去看这部电影会有不同感受。
这部影片大致讲的是10岁的少女千寻与父母一起从都市搬家到了乡下。在搬家的途中,一家人发生了意外。他们进入了魔女控制的奇特世界——汤屋,在那里不劳动的人将会被变成动物。千寻的爸爸妈妈因贪吃变成了猪,千寻为了救爸爸妈妈经历了很多磨难,在期间她遇见了白龙,一个既聪明又冷酷的少年。在经历了很多事情之后,千寻最后救出了爸爸妈妈,也拯救了白龙。
有人说这是一个爱情故事,有人说是亲情故事,还有人说是友情故事,不过我猜大家都同意,这是一部关于成长的故事——千寻的成长。
千寻在奇特世界里为了不变成动物,救出自己的父母,向汤婆婆寻求了一份工作,同时也被汤婆婆夺去了名字,改名为“千”,甚至差点忘记了自己的名字,在白龙的提醒下,才记起了自己的本名——荻野千寻。
白龙,为了学习魔法而在汤婆婆手下工作,也被汤婆婆夺去了名字,并且忘记了自己的名字。在故事的最后,千寻想起了他们曾经相遇的那条河——琥珀川,促使白龙想起了自己的名字。虽然,在之前千寻阴差阳错帮助白龙脱离了汤婆婆的控制,但是在记起自己名字的那刻起,白龙,赈早见•琥珀主才真的自由了。
为什么名字那么重要?
这部电影里的“名字”当然不仅仅是几个字,它们是“自我”,是一个人的自我,是我们常说的那句“不要在繁杂的世界中失去自我”的那个“自我”。
一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人的成长要经历8个阶段的心理社会演变,每一个阶段有该阶段的冲突和应完成的任务,完成任务便会获得一个人格品质。
1.婴儿期(0~1.5岁)
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获得“希望”。
婴儿并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动物,只要吃饱不哭就行。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2.儿童期(1.5~3岁)
自主与害羞(或怀疑)的心理冲突,获得“意志”。
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但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因此,把握住“度”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
3.学龄初期(3~6岁)
主动对内疚的冲突,获得“目的”。
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如果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当主动感超过内疚感时,就有了“目的”的品质。
4.学龄期(6~12岁)
勤奋对自卑的冲突,获得“能力”。
这一阶段的儿童都应在学校接受教育。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当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就会获得“能力”的品质。
5.青春期(12~18岁)
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获得“忠诚”。
一方面青少年本能冲动的高涨会带来问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的冲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所以,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完成了自我同一性便形成“忠诚”的品质。
6.成年早期(18~40岁)
亲密对孤独的冲突,获得“爱”。
只有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才敢于冒与他人发生亲密关系的风险。因为与他人发生爱的关系,就是把自己的同一性与他人的同一性融合一体。这里有自我牺牲或损失,只有这样才能在恋爱中建立真正亲密无间的关系,从而获得亲密感,否则将产生孤独感。
7.成年期(40~65岁)
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获得“关心”。
当一个人顺利地度过了自我同一性时期,以后的岁月中将过上幸福充实的生活,他将生儿育女,关心后代的繁殖和养育。埃里克森认为,生育感有生和育两层含义,一个人即使没生孩子,只要能关心孩子、教育指导孩子也可以具有生育感。在这一时期,人们不仅要生育孩子,同时要承担社会工作,这是一个人对下一代的关心和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将获得关心和创造力的品质。
8.成熟期(65岁以上)
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获得“智慧”。
由于衰老过程,老人的体力、心力和健康每况愈下,对此他们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和适应,所以被称为自我调整对绝望感的心理冲突。当老人们回顾过去时,可能怀着充实的感情与世告别,也可能怀着绝望走向死亡。如果一个人的自我调整大于绝望,他将获得智慧的品质。
老年人对死亡的态度直接影响下一代儿童时期信任感的形成。因此,第8阶段和第1阶段首尾相联,构成一个循环或生命的周期。
埃里克森认为,在每一个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中,解决了核心问题之后所产生的人格特质,都包括了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品质,如果各个阶段都保持向积极品质发展,就算是完成了这阶段的任务,逐渐实现了健全的人格。否则就会产生心理社会危机,出现情绪障碍,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这让我想到了电影里的汤婆婆和钱婆婆。
汤婆婆和钱婆婆,她们拥有着几乎完全相同的外貌,却呈现出不同的“面孔”,过着不同的生活。汤婆婆通过魔法掌控别人,获取名利,而钱婆婆隐居到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小地方。
她们就像一个人的两面,汤婆婆代表索取,钱婆婆代表舍弃;汤婆婆代表掌控,钱婆婆代表尊重。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她们是同一个人经过不同的发展最终所成为的样子。
当然,每个人最终可能成为的样子不只两种。不过里面,肯定有我们喜欢的样子,也有我们不喜欢的样子。
二
在简单了解了8个阶段之后,我们要重点来谈谈第5个阶段——青春期(自我同一性阶段),也就是千寻,变为千,又变回千寻的阶段。
正如前面所说:进入青春期的我们,一方面会因为本能冲动的高涨而带来问题,另一方面因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的冲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所以,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
这一阶段的危机是角色混乱。简单说就是——不知道自己是谁。
不知道自己是谁,又何谈成为自己,又何谈自由呢?
汤屋里的汤婆婆深谙此理,通过夺取名字,夺取了千寻、白龙的自由。
随着自我同一性的建立,我们会形成“忠诚”的品质。
简单理解就是——忠于自我。(与之对应的是迷失自我。)
当我们最终确认了自己的同一性,确认了“我是什么样的我”,或者说确认了“我想成为什么样的我”。那么,我们就不会那么容易迷失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之中了。
这个世界是如此丰富多彩,我们经受着各种各样观念的冲击,面对着各种各样的选择,还有各种各样的纠结。如果把人生比喻成一个旅行,那么我们的自我就是地图,有清晰地图,我们才能到达自己想去的目的地。
电影里的千寻,最终取回了自己的名字,也救出了父母。从千,变会了千寻。那,她还是之前的那个千寻吗?
之前的千寻,胆小,缺乏礼貌,娇生惯养,依赖他人的照顾。
而之后的千寻,变得勇敢,开始劳动,学会付出,能够照顾他人,并且承担起拯救爸爸妈妈的责任。
因为她还是那个单纯、善良的千寻。
她保持了自我,又成长了自我,她变成了更好的千寻,我猜,也是她自己更喜欢的千寻。
影片开始时,面对搬家,千寻表现出的不愉快,在片尾时已经荡然无存。我们都知道,她之后会有更美好的生活。
三
那么,如何面对“自我同一性”这个阶段呢?
此刻,我想来说说钱婆婆。
钱婆婆,没有像汤婆婆一样通过魔法掌控别人,而是隐居到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小地方,帮助了千寻,还收留了无脸男(汤婆婆很讨厌的妖)。
钱婆婆这个角色其实代表着这样一种生命状态:
魔法(能力)并不意味着能拥有一切,相反,很多时候我们要学会克制自己的魔法(能力),顺其自然,用自己真实状态来体验,才能拥有更好的生活。
就像她在编制红头绳的时候说的那句话:“用魔法做的,一点用也没有。”
面对千寻遇到的难题,钱婆婆没有直接出手帮助,而是启发她:“不管是你父母或男朋友的事,都要靠你自己。”
钱婆婆之所以主动舍弃魔法,不去干预别人的生活,就因为懂得生活的根本在于体验,只有亲身去体验过了,才会知道该怎样面对,才会获得内心的成长。
回到刚刚的问题,如何面对“自我同一性”这个阶段呢?或者说,怎么面对青春期的自我同一性混乱?
对此,我想说:谁没有混乱过呢?
这句话有两个意思:
就像毛毛虫变成蝴蝶,需要经历破茧,我们要成为一个大人,就需要经历自我同一性阶段。
不要排斥混乱,混乱了,才会成长;不要害怕混乱,混乱后,就是成长。
勇敢面对,去体验,在体验中发现自我。
窝在屋子里,陷在手机里,是发现不了自我的。有句话说“身体和心灵,必须有一个在路上。”要么去学习、阅读,要么去体验、尝试、感受、发现……
祝愿我们都能找到自己内心的“千寻”。
(PS.如果你需要帮助,欢迎预约心理辅导。心理老师愿陪你成长……)